肠息肉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腹痛、黏液便、贫血等表现。便血多为鲜红色,血液附着于粪便表面;排便习惯改变包括腹泻与便秘交替;腹痛多位于下腹部,呈隐痛或胀痛;黏液便可能伴随排便次数增多;长期慢性失血可能导致缺铁性贫血。
1、便血:肠息肉表面黏膜破损时可能引发出血,血液通常不与粪便混合。建议进行粪便潜血试验筛查,必要时完善结肠镜检查。日常需观察粪便颜色变化,避免摄入辛辣刺激性食物。
2、排便异常:息肉增大可能刺激肠壁,导致排便频率或性状改变。可记录排便日记监测变化,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苹果,保持每日饮水量2000ml以上。
3、腹部不适:肠道蠕动异常或息肉牵拉肠系膜可引起隐痛。热敷腹部可缓解症状,避免过度按压。疼痛持续超过两周需进行超声或CT检查排除其他病变。
4、黏液分泌:炎症性息肉可能导致肠黏膜分泌亢进。低渣饮食减少肠道刺激,适量补充益生菌如双歧杆菌调节菌群平衡。
5、贫血征象:长期隐性失血造成血红蛋白下降。建议检测血清铁蛋白,增加动物肝脏、菠菜等富铁食物,重度贫血需考虑内镜下息肉切除。
肠息肉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饮食采用地中海模式,多摄入全谷物、深海鱼类,限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3-5年进行肠镜筛查,家族史阳性者需提前至30岁开始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