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型红斑狼疮可分为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慢性皮肤型红斑狼疮、深在性红斑狼疮、肿胀性红斑狼疮等类型。
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表现为面部蝶形红斑,光照后加重,可能伴随发热、关节痛等全身症状。皮损通常无瘢痕形成,但可能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该类型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相关,需监测肾脏及血液系统受累情况。
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特征为环形红斑或丘疹鳞屑性皮疹,好发于躯干和上肢。皮损愈后较少留瘢痕,但常见持久性色素改变。约50%患者伴有轻度全身症状,部分可能发展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慢性皮肤型红斑狼疮包括盘状红斑狼疮,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盘状斑块伴粘着性鳞屑,愈后遗留萎缩性瘢痕。头皮受累可导致永久性脱发。该类型通常局限于皮肤,但5%-10%可能进展为系统性病变。
深在性红斑狼疮又称狼疮性脂膜炎,特征为皮下深部结节或斑块,好发于面部、上肢及臀部。皮损消退后可能出现皮肤凹陷,组织病理显示脂肪层淋巴细胞浸润。该类型可能独立存在或与系统性病变共存。
肿胀性红斑狼疮表现为荨麻疹样风团或水肿性红斑,持续超过24小时,光照后明显。皮损多见于面部和颈部,组织学显示真皮水肿伴淋巴细胞浸润。该类型需与荨麻疹血管炎鉴别,较少伴发系统损害。
皮肤型红斑狼疮患者需严格防晒,使用SPF50+广谱防晒霜,避免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紫外线强烈时段外出。日常可选择含神经酰胺的保湿霜修复皮肤屏障,减少刺激。饮食建议增加富含ω-3脂肪酸的三文鱼、亚麻籽,限制光敏性食物如芹菜、无花果。适度进行游泳、瑜伽等低强度运动,避免过度疲劳。定期皮肤科随访监测病情变化,必要时进行抗核抗体等实验室检查评估系统受累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