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矫正可通过牙周膜改建、正畸力控制、咬合调整、定期复诊、保持器使用等方式实现稳定效果。牙齿松动可能由牙槽骨吸收、牙周炎症、正畸力过大、口腔卫生不良、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1、牙周膜改建:
正畸过程中牙齿受力后,牙周膜纤维发生分解与重建,这种生理性改建使牙齿逐渐移动至新位置。规范的正畸力不会破坏牙周组织完整性,矫正结束后3-6个月牙周膜可完成适应性调整。
2、正畸力控制:
使用轻力持续矫治系统如隐形矫治器或自锁托槽,单颗牙受力控制在20-100克范围内。每月移动0.5-1毫米可避免牙根吸收,计算机辅助设计能精确分配矫治力度。
3、咬合调整:
矫正后期通过精细调整咬合接触点,建立尖窝相对的稳定咬合关系。功能性颌垫或橡皮筋牵引可消除早接触点,降低牙齿承受的侧向力。
4、牙周炎症:
正畸治疗可能加重原有牙龈炎或牙周炎,与菌斑堆积、矫治器清洁困难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牙龈出血、牙周袋加深等症状。需配合龈下刮治和氯己定含漱液控制炎症。
5、保持器使用:
拆除矫治器后需全天佩戴哈雷保持器6个月,之后改为夜间佩戴1-2年。透明压膜保持器需每3个月更换以适应牙齿微调,防止复发导致的异常松动。
矫正期间建议使用冲牙器清洁托槽周围,避免咀嚼硬糖或冰块等高风险食物。每日进行咬合训练可增强牙周组织适应性,定期拍摄全景片监测牙根状态。选择含钙磷的牙膏辅助牙骨质修复,配合叩齿锻炼促进牙周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