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血管病变,可能由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糖尿病、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控制、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
1、血脂异常: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核心诱因,沉积在血管内壁形成斑块。控制动物内脏摄入,增加深海鱼类、燕麦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有助于调节血脂水平。
2、高血压:
长期血压过高加速血管内皮损伤,促进脂质沉积。每日钠盐摄入控制在5克以下,规律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可有效降低血压负荷。
3、吸烟:
烟草中的尼古丁直接损害血管内皮功能,一氧化碳降低血液携氧能力。戒烟6个月后心血管风险可降低50%,电子烟替代并非安全选择。
4、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状态下血管长期处于高糖环境,可能与糖基化终末产物堆积、氧化应激增强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下肢动脉搏动减弱、间歇性跛行等症状。二甲双胍、格列美脲等药物可改善糖代谢。
5、遗传因素: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遗传疾病与LDL受体基因突变有关,通常表现为早发冠心病、黄色瘤等症状。PCSK9抑制剂、他汀类药物联合使用可显著降低LDL水平。
每日摄入500克新鲜蔬果补充抗氧化物质,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定期监测血压血糖指标。颈动脉超声、冠脉CTA等检查可早期发现斑块,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药物能稳定斑块,严重狭窄时需考虑支架植入或动脉内膜剥脱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