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早期具有强传染性,主要通过性接触、母婴传播或血液传播。一期梅毒的硬下疳和二期梅毒的黏膜疹均含大量梅毒螺旋体,传染风险极高。
1、传染源特征:
一期梅毒硬下疳表面渗出液每毫升含约10^7个梅毒螺旋体,未愈合期持续2-6周。二期梅毒患者全身皮疹、扁平湿疣及口腔黏膜斑的分泌物均具传染性,此阶段持续数月至1年。
2、传播途径:
性行为传播占95%以上,包括阴道交、肛交及口交。破损皮肤接触患者分泌物、共用针具或输入潜伏期血液也可传播。孕妇可通过胎盘或产道感染胎儿,导致先天性梅毒。
3、高危行为:
无保护性行为后3-90天出现生殖器溃疡需立即检测。男男性行为者、多性伴群体及商业性工作者感染风险增加3-5倍。与梅毒患者共用剃须刀、毛巾等个人物品可能间接传播。
4、诊断确认:
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溃疡渗出液可快速确诊。血清学检测包括非特异性RPR试验和特异性TPPA试验,窗口期分别为1-4周和2-5周。脑脊液检查适用于神经梅毒筛查。
5、防护措施:
正确使用乳胶避孕套可降低50%-70%传播风险。暴露后72小时内预防性注射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患者衣物需60℃以上高温消毒,避免与他人共用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
梅毒感染者应避免性生活直至完成苄星青霉素治疗及RPR滴度下降4倍以上。日常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和深绿色蔬菜摄入,适度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增强免疫力。密切接触者需每3个月复查血清学指标,育龄妇女治愈后仍需避孕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