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可分为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慢性湿疹、脂溢性湿疹、钱币状湿疹等类型,区分方式包括皮损形态、病程特点、发病部位等因素。
1、急性湿疹:
急性湿疹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密集分布,伴随明显渗出倾向。皮损边界不清,易出现糜烂结痂,瘙痒剧烈。多发于面部、手足等暴露部位,常由接触过敏原或刺激物诱发。需避免搔抓,局部冷敷可缓解症状。
2、亚急性湿疹:
亚急性湿疹由急性期演变而来,皮损以红色斑块、鳞屑为主,渗出减少但仍存在轻度水肿。瘙痒程度中等,易反复发作。好发于四肢屈侧,与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有关。建议使用低敏保湿剂修复皮肤屏障。
3、慢性湿疹:
慢性湿疹特征为皮肤增厚、苔藓样变,色素沉着明显。皮损干燥粗糙,可见皲裂及抓痕。病程超过6个月,常见于小腿、手部等摩擦部位。可能与遗传性过敏体质相关,需长期坚持润肤护理。
4、脂溢性湿疹:
脂溢性湿疹表现为油腻性黄红色斑片,覆盖灰白色鳞屑。好发于头皮、眉弓、鼻唇沟等皮脂腺丰富区域。与马拉色菌定植、皮脂分泌异常有关。日常需避免过度清洁,可选择含酮康唑的洗剂。
5、钱币状湿疹:
钱币状湿疹皮损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3厘米,边界清晰。表面有密集小丘疹、水疱和结痂,剧烈瘙痒。多见于四肢伸侧,冬季易加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皮肤干燥、微生物感染相关。
湿疹患者需注意穿着纯棉透气衣物,避免热水烫洗。饮食上减少海鲜、辛辣刺激食物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C和Omega-3脂肪酸。日常使用无香料润肤霜,沐浴水温控制在37℃以下。症状持续加重或继发感染时需及时就医,必要时采用紫外线疗法或免疫调节剂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