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手术风险可通过术中出血、肝功能损伤、术后感染、肿瘤复发、并发症等因素评估。肝癌通常由乙肝病毒感染、肝硬化、黄曲霉毒素暴露、酒精性肝病、代谢综合征等原因引起。
1、术中出血:
肝脏血供丰富,手术剥离过程中易损伤血管导致大出血。术前需评估凝血功能,术中采用超声刀或双极电凝等止血设备,严重出血可能需输血或介入栓塞治疗。
2、肝功能损伤:
切除部分肝组织后剩余肝脏需代偿性增生,术前Child-Pugh分级评估至关重要。术后可能出现黄疸、腹水、肝性脑病,需监测转氨酶、白蛋白水平,必要时进行人工肝支持。
3、术后感染:
腹腔感染发生率达15%-25%,与胆瘘、肠道菌群移位相关。预防性使用头孢曲松、莫西沙星等抗生素,出现持续发热需行CT排查脓肿,严重者需穿刺引流。
4、肿瘤复发:
微血管浸润或术前隐匿转移灶可导致2年内复发率超50%。术后需定期复查AFP、异常凝血酶原,联合靶向药物索拉非尼、仑伐替尼或PD-1抑制剂进行辅助治疗。
5、并发症:
胆汁漏发生率约8%,需保持引流管通畅;膈肌损伤可能导致胸腔积液;门静脉血栓形成需抗凝治疗。高龄患者更易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
术后饮食宜选择高蛋白易消化的鱼肉、豆腐,避免高脂食物加重肝脏负担;6周内限制剧烈运动,从散步逐步过渡到太极拳等柔缓锻炼;每日监测体重和腹围变化,出现意识模糊或呕血需立即就医。保持切口清洁干燥,术后3个月复查增强CT评估手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