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可通过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肝脏保护、生活方式调整、定期监测等方式治疗。乙肝通常由乙肝病毒感染、免疫系统异常、肝脏损伤、不良生活习惯、遗传易感性等原因引起。
1、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药物是乙肝治疗的核心,常用药物包括恩替卡韦、替诺福韦、拉米夫定。这些药物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降低肝脏炎症反应。长期规范用药可使部分患者实现病毒学应答,减少肝硬化风险。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病毒载量和肝功能指标。
2、免疫调节:
干扰素α是常用的免疫调节剂,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抑制病毒。治疗周期通常为48周,适用于转氨酶升高且无肝硬化的患者。治疗期间可能出现发热、乏力等副作用。免疫调节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定期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
3、肝脏保护:
水飞蓟素、双环醇等保肝药物可减轻肝脏炎症,改善肝功能指标。肝脏保护治疗需结合病因治疗,不能替代抗病毒药物。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过量可能加重肝损伤。合并脂肪肝患者需同时控制体重和血脂。
4、生活方式调整:
戒酒是乙肝患者必须遵循的原则,酒精会加速肝纤维化进程。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饮食以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如鱼类、豆制品、新鲜蔬菜。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
5、定期监测:
每3-6个月需复查肝功能、乙肝病毒DNA、甲胎蛋白和肝脏超声。肝硬化患者需增加胃镜检查频次,筛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疫苗接种可预防合并其他肝炎病毒感染。
乙肝患者日常应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清、瘦肉;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避免腌制、烧烤类食物。适度进行太极拳、瑜伽等低强度运动,避免剧烈对抗性运动。注意个人卫生,避免血液和体液接触传播。保持乐观心态,长期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