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血栓可通过抗凝治疗、溶栓治疗、机械取栓、压力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治疗。血栓通常由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内皮损伤、血流缓慢、遗传因素、长期卧床等原因引起。
1、抗凝治疗:
血液高凝状态是血栓形成的主要机制,抗凝药物能抑制凝血因子活性。常用药物包括华法林、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静脉血栓患者需持续用药3-6个月,房颤患者可能需终身服药。
2、溶栓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或脑梗死患者适用尿激酶、阿替普酶等溶栓药物,通过激活纤溶系统溶解新鲜血栓。治疗时间窗为发病后4.5-6小时,可能伴随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等不良反应。
3、机械取栓:
对于大血管栓塞可采用导管抽吸取栓、支架取栓术,直接清除血管内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可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预防肺栓塞发生。术后需联合抗凝治疗防止复发。
4、压力治疗:
下肢静脉血栓患者需穿戴医用弹力袜,通过梯度压力促进血液回流。压力范围从踝部18-21mmHg逐步递减至大腿,每日穿戴时间不少于8小时,可降低血栓后综合征风险。
5、基础病管理:
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会损伤血管内皮,需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糖化血红蛋白维持在7%以下。戒烟限酒、每日饮水1500ml以上,避免久坐超过2小时。
血栓患者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多摄入深海鱼、纳豆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每周进行3-5次快走或游泳等有氧运动。卧床患者需每2小时翻身并做踝泵运动,密切观察肢体肿胀、疼痛变化,突发胸痛或呼吸困难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