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躁狂症预后差异较大,与早期干预、共病管理、家庭支持、药物依从性、社会功能训练等因素密切相关。
发病年龄越小预后越需谨慎,学龄前起病者易伴随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共病。规范使用心境稳定剂如碳酸锂、丙戊酸钠、拉莫三嗪可降低复发率,配合认知行为治疗能改善情绪调节能力。
约60%患儿合并破坏性行为障碍或焦虑障碍,需同步治疗原发病。双相障碍患儿可能出现睡眠节律紊乱、冲动攻击行为等症状,奥氮平联合家庭治疗可显著改善症状。
家庭矛盾会加重症状循环,父母需接受疾病教育训练。建立规律作息表,采用正念教养方式,避免过度批评或溺爱两种极端教养模式。
青少年期自主停药率达40%,需定期监测血药浓度。长效针剂如阿立哌唑对拒药患儿更适用,配合用药提醒软件可提升治疗持续性。
学校需提供个性化教育计划,通过社交技能团体治疗改善同伴关系。职业康复训练应尽早介入,培养绘画、音乐等非竞争性兴趣爱好。
预后良好者需维持治疗3-5年,日常需保证富含ω-3脂肪酸的深海鱼、坚果等食物摄入,避免含咖啡因饮料。规律进行游泳、瑜伽等低强度运动,建立情绪日记监测复发先兆症状。家长每季度需带患儿复查甲状腺功能、肾功能等指标,青春期需特别注意性激素水平变化对情绪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