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可通过营养神经药物、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物理治疗、针灸等方式治疗。面瘫通常由病毒感染、外伤、糖尿病、中耳炎、肿瘤压迫等原因引起。
甲钴胺作为维生素B12活性成分,需连续服用1-3个月促进神经修复。临床常与维生素B1、胞磷胆碱联用。急性期建议每日0.5mg剂量,恢复期可调整为隔日服用。用药期间需监测血钴胺素水平,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引发周围神经病变。
发病72小时内可使用泼尼松、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减轻面神经水肿。标准疗程为10-14天阶梯减量,需配合胃黏膜保护剂预防消化道出血。高血压患者应每日监测血压,糖尿病患者需警惕血糖波动。
疱疹病毒感染者需联合阿昔洛韦、泛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疗程7-10天。临床数据显示早期使用可降低神经轴索变性风险。用药期间注意肝功能监测,避免与肾毒性药物联用。
急性期后可采用超短波、红外线等物理疗法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每日面部肌肉训练包括鼓腮、抬眉、闭眼等动作,每次10分钟分3组进行。康复期间避免冷风直吹,睡眠时患侧向上减轻面部下垂。
针灸取穴以地仓、颊车、阳白为主,配合艾灸隔姜灸足三里。中药选用牵正散加减,僵蚕、全蝎等虫类药需煎煮30分钟以上。治疗期间忌食生冷海鲜,可食用黄芪炖鲫鱼辅助正气。
面瘫患者需保持每日200g优质蛋白摄入,推荐三文鱼、鸡蛋、豆腐等食物。康复期进行吹气球、嚼口香糖等面部肌肉训练,每周不少于5次。冬季外出佩戴棉质口罩,睡眠时用纱布覆盖患侧眼睛预防角膜干燥。病程超过3个月未恢复需考虑面神经减压术等外科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