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溃疡可能由感染因素、炎症性肠病、血管异常、药物刺激、放射性损伤等原因引起,典型表现为便血、黏液便、里急后重、下腹疼痛及排便习惯改变。
直肠溃疡出血多为鲜红色或暗红色血液,常附着于粪便表面或与黏液混合。出血量通常较少,但长期慢性失血可能导致贫血。排便时可能伴随肛门灼热感或疼痛,血液与粪便分离现象明显区别于上消化道出血的柏油样便。
病变区域肠黏膜分泌大量黏液,形成黏液便或脓血便。黏液常呈透明或黄白色,严重时每日排便可达10-20次。溃疡性直肠炎患者可能出现特征性的"黏液湖"现象,即排便前排出大量黏液。
患者常出现里急后重感,表现为持续便意但排便量少。部分患者伴随排便疼痛综合征,疼痛多位于左下腹,排便后可能缓解。溃疡累及肛门齿状线时可能引发肛门括约肌痉挛,导致排便困难。
肠镜下可见圆形或椭圆形溃疡边缘,基底覆盖黄白色坏死物,周围黏膜充血水肿。孤立性溃疡综合征常见于直肠前壁距肛门5-10cm处,溃疡直径多小于2cm。放射性直肠炎溃疡呈不规则地图状,黏膜脆性增加易出血。
病程较长者可出现体重下降、乏力等全身症状。溃疡继发感染时可能发热,肛周皮肤因分泌物刺激出现湿疹样改变。克罗恩病相关溃疡常伴随口腔阿弗他溃疡、关节疼痛等肠外表现。
日常需保持低渣饮食,避免辣椒、酒精等刺激性食物,增加三文鱼、牛油果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温水坐浴可缓解肛门不适,适度进行凯格尔运动改善盆底肌功能。症状持续超过两周或出现大量出血时需及时消化科就诊,必要时进行粪便钙卫蛋白检测、结肠镜检查等专科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