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不具有传染性,其发生与遗传因素、激素水平异常、肥胖、糖尿病、长期无排卵等因素相关。
1、非传染性疾病:
子宫内膜癌属于恶性肿瘤范畴,传染性疾病需具备病原体传播途径,而该病由自身细胞异常增殖导致,不存在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传播机制。接触患者体液或共用生活物品不会引发感染。
2、遗传易感性:
约5%-1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存在林奇综合征等遗传基因突变,表现为MLH1、MSH2等错配修复基因缺陷。这类人群需通过基因检测筛查,建议35岁后每年进行阴道超声和子宫内膜活检。
3、激素失衡诱因:
长期雌激素暴露而无孕激素拮抗是主要致病机制。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雄激素转化产生的雌激素持续刺激内膜,可能伴随月经紊乱、多毛等症状。口服避孕药或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可降低风险。
4、代谢相关因素:
脂肪组织芳香化酶将雄烯二酮转化为雌酮,肥胖者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2-4倍。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促进内膜细胞增殖,典型表现为体重指数>30合并糖化血红蛋白≥6.5%。
5、医源性影响:
长期接受他莫昔芬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子宫内膜癌发生率增加2-3倍。放疗后盆腔纤维化可能掩盖异常出血症状,这类人群需每半年接受宫腔镜检查。
保持规律运动如每周150分钟快走或游泳,控制精制碳水化合物摄入,优先选择全谷物和十字花科蔬菜。绝经后女性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需立即就诊,早诊早治的五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