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疼可通过热敷、调整坐姿、核心肌群锻炼、药物镇痛、物理治疗等方式缓解。腰疼可能由肌肉劳损、腰椎间盘突出、骨质疏松、脊柱退行性变、泌尿系统疾病等因素引起。
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或过度负重会导致腰部肌肉紧张疲劳。建议避免久坐久站,每小时活动5分钟,局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可进行猫式伸展、臀桥训练增强腰背肌耐力。
椎间盘压迫神经根引发放射性疼痛,可能与长期弯腰劳作、肥胖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下肢麻木、咳嗽时疼痛加剧。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可服用塞来昔布、乙哌立松、甲钴胺等药物,配合牵引治疗。
骨量流失导致椎体承重能力下降,常见于绝经后女性及高龄人群。每日补充800IU维生素D3和1000mg钙剂,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低冲击运动,避免脊柱过度负重。
关节突关节增生硬化引发机械性疼痛,晨起僵硬明显,活动后减轻。采用微波理疗改善局部代谢,疼痛显著时可短期使用洛索洛芬钠、盐酸氨基葡萄糖、双醋瑞因等药物。
肾结石或肾炎可能引起腰部钝痛,多伴随排尿异常、发热等症状。需进行尿常规及超声检查,根据病因选择体外冲击波碎石或抗感染治疗。
使用按摩椅需根据疼痛原因谨慎选择。肌肉劳损型腰痛可选用揉捏模式促进乳酸代谢,强度控制在三级以下,每次不超过15分钟。但存在腰椎不稳、严重骨质疏松或急性神经压迫时禁用按摩功能。日常建议睡硬板床,游泳和悬吊训练有助于减轻脊柱负荷,摄入三文鱼、核桃等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可抑制炎症反应。疼痛持续超过72小时或出现下肢无力需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