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颊两侧长小颗粒可通过温和清洁、保湿修复、避免刺激、局部用药、医美治疗等方式改善。该症状可能由皮脂分泌旺盛、毛囊角化异常、过敏反应、细菌感染、激素水平波动等原因引起。
选择氨基酸类洁面产品减少摩擦,水温控制在32-34℃避免破坏皮肤屏障。油性肌肤可每周使用1-2次水杨酸洁面,清洁后立即使用毛巾按压吸干水分而非擦拭。
选用含神经酰胺、泛醇的乳液修复角质层,脂溢性皮炎患者建议使用无油配方。夜间可叠加含积雪草苷的修护霜,涂抹时采用单向轻推手法避免颗粒摩擦。
暂停使用含酒精、香精的护肤品,彩妆选择非致痘配方。物理防晒优先采用伞帽等硬防晒,必须使用防晒霜时选择氧化锌为主的矿物防晒。
细菌性毛囊炎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角化异常者使用维A酸乳膏需配合防晒。过敏反应建议短期使用氢化可的松乳膏,连续用药不超过7天。
顽固性闭口粉刺可尝试果酸焕肤,玫瑰痤疮推荐光子嫩肤调节皮脂腺。治疗间隔期间需严格防晒,术后三天内避免使用功效型护肤品。
日常增加维生素A、锌元素摄入有助于调节皮脂,三文鱼、南瓜籽可作为膳食补充。适度有氧运动促进新陈代谢,但需及时清洁运动后汗液。持续两周无改善或伴随红肿热痛需就诊皮肤科,真菌镜检可鉴别马拉色菌毛囊炎。孕妇出现颗粒增生应优先咨询产科避免使用维A酸类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