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度焦虑症可通过帕罗西汀、舍曲林、丁螺环酮等药物缓解,通常由遗传因素、长期压力、脑内神经递质失衡、甲状腺功能异常、慢性疾病等因素引起。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通过增加脑内5-羟色胺浓度改善情绪。适用于广泛性焦虑障碍,起效时间约2-4周。常见副作用包括口干、嗜睡,需避免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联用。
SSRI类抗抑郁药,具有抗焦虑作用。对伴随强迫症状的焦虑效果显著,需持续用药4-6周评估疗效。服药期间可能出现胃肠道反应,建议餐后服用。
非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药,作用于5-HT1A受体。适合长期使用且依赖性低,但起效较慢。与酒精同服会增强中枢抑制作用,需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
可能与γ-氨基丁酸分泌不足、去甲肾上腺素过度活跃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心悸、出汗、坐立不安等症状。需结合认知行为疗法调节神经可塑性。
可能与甲状腺功能亢进、冠心病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震颤、胸闷、睡眠障碍等症状。需排查原发病,联合β受体阻滞剂改善躯体症状。
日常可增加富含ω-3脂肪酸的三文鱼、核桃等食物,配合每日30分钟快走或瑜伽练习。保持固定作息时间,睡前避免咖啡因摄入,建立正念呼吸训练习惯。症状持续超过两周或影响社会功能时需心理科就诊,药物调整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禁止自行增减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