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上吐下泻可通过补充电解质、调整饮食、腹部保暖、药物干预、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通常由饮食不当、病毒性肠炎、细菌感染、食物中毒、胃肠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
1、补液防脱水:
呕吐腹泻易导致脱水,需立即口服补液盐或淡盐水,少量多次饮用。米汤、苹果汁可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饮用含糖饮料加重腹泻。儿童可选用口服补液溶液,每小时补充50-100毫升。
2、饮食调整:
症状缓解前禁食2-4小时,后逐渐进食低渣食物。推荐米粥、面条、馒头等易消化碳水化合物,避免奶制品、高纤维食物。香蕉、苹果泥可补充钾离子,烤面包片有助于吸附肠道毒素。
3、物理缓解:
热敷腹部缓解肠痉挛,水温不超过40℃。顺时针按摩脐周促进肠蠕动,呕吐后可用温水漱口清除胃酸。保持侧卧姿势防止呕吐物误吸,使用暖水袋时需包裹毛巾防烫伤。
4、药物干预:
蒙脱石散可吸附肠道病原体,双歧杆菌调节菌群平衡,洛哌丁胺适用于非感染性腹泻。细菌感染需诺氟沙星等抗生素,呕吐剧烈可用多潘立酮。用药前需排除阑尾炎等急腹症。
5、识别危重症:
持续呕吐超过24小时、血便、高热39℃以上、意识模糊需急诊。婴幼儿出现囟门凹陷、尿量减少提示重度脱水。老年人伴心慌、血压下降可能为电解质紊乱,糖尿病患者需警惕酮症酸中毒。
症状缓解后3天内保持清淡饮食,逐步增加蒸蛋、鱼肉等优质蛋白。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脱水复发,便后需用肥皂洗手预防交叉感染。慢性腹泻超过两周建议肠镜检查,旅行后发病需排查寄生虫感染。家庭可常备口服补液盐、胃肠黏膜保护剂等应急药物,注意观察排泄物性状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