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与斑块均可导致血管事件,但严重程度取决于发生部位、大小及稳定性。血栓通常由斑块破裂后血小板聚集形成,可能引发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危急情况;动脉斑块则通过逐渐阻塞血管导致慢性缺血,与冠心病、外周动脉疾病相关。
1、急性风险:血栓因突发性血管闭塞更具致命性,如冠状动脉血栓可致心源性猝死。治疗需紧急溶栓阿替普酶、瑞替普酶或取栓手术,同时联合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预防复发。
2、慢性危害:斑块通过脂质沉积缓慢进展,引发稳定型心绞痛或间歇性跛行。需长期服用他汀类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稳定斑块,配合血压血糖控制延缓疾病进展。
3、病理机制:血栓与凝血系统激活相关,斑块则涉及炎症反应和内皮损伤。前者需抗凝治疗利伐沙班、达比加群,后者需抗炎干预秋水仙碱、卡纳单抗。
4、影像学差异:超声与CT血管造影可鉴别两者,血栓呈新鲜低回声团块,斑块为钙化或脂质核心的混合回声。治疗选择需根据影像特征制定个体化方案。
5、预后差异:血栓再通后可能遗留器官功能障碍,斑块经规范管理可维持多年功能代偿。两者均需戒烟、地中海饮食和每周150分钟有氧运动进行二级预防。
控制血压血脂、每日摄入深海鱼类与坚果、坚持快走或游泳等有氧运动,可同步降低血栓与斑块风险。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冠状动脉CTA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糖尿病患者需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以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出现突发胸痛、偏瘫等症状需立即呼叫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