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活动期指胃黏膜存在炎症反应但未出现腺体萎缩的病理状态,通常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药物刺激、胆汁反流、自身免疫异常、精神压力等因素引起,可通过根除幽门螺杆菌、调整用药、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心理调节等方式干预。
1、感染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主要病因,细菌产生的毒素直接损伤胃黏膜屏障。治疗需采用四联疗法,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两种抗生素如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和铋剂。伴随症状常见上腹隐痛、餐后饱胀。
2、药物刺激: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或糖皮质激素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保护机制。建议更换为对胃肠刺激较小的塞来昔布,联合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可能出现黑便、恶心等症状。
3、胆汁反流:十二指肠内容物逆流导致胃黏膜化学性损伤,可能与胆囊切除术后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有关。治疗需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联合铝碳酸镁中和胆汁酸。典型症状包括口苦、胸骨后烧灼感。
4、免疫异常:自身抗体攻击胃壁细胞导致局部炎症,常见于桥本甲状腺炎等自身免疫病患者。需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控制免疫反应,配合叶酸补充预防恶性贫血。胃镜检查可见黏膜充血水肿。
5、精神因素:长期焦虑抑郁状态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增加胃酸分泌,延缓黏膜修复。建议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放松训练,必要时短期使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症状多表现为食欲减退、早饱。
日常饮食选择小米粥、山药等低纤维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餐后30分钟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促进胃排空;定期复查胃镜监测黏膜变化,出现持续消瘦或呕血时需及时就医排除恶变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