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连性肠梗阻可能由腹部手术史、腹腔感染、创伤、炎症性疾病、先天性粘连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便排气、肠鸣音亢进或消失等症状。
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常出现阵发性绞痛,疼痛部位多位于脐周或下腹部。疼痛发作时患者常屈曲身体以减轻不适,疼痛间歇期可能完全缓解。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能转为持续性并逐渐加重。
呕吐是常见症状,早期为反射性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随着梗阻时间延长,呕吐物可能变为胆汁样液体,后期可出现粪样呕吐物。呕吐频率与梗阻部位相关,高位梗阻呕吐出现早且频繁。
腹胀程度与梗阻部位和病程相关。低位梗阻时腹胀更为明显,可见腹部膨隆,有时可见肠型。腹部触诊可有轻度压痛,但反跳痛不明显。听诊肠鸣音早期亢进,后期可能减弱或消失。
完全性肠梗阻患者多表现为停止排便排气,这是诊断的重要依据。部分性梗阻可能仍有少量排便排气,但排便量明显减少。少数患者可能在梗阻初期排出梗阻远端肠腔内残留的粪便或气体。
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能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发热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休克表现,如面色苍白、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这些症状提示可能发生肠绞窄坏死,需紧急处理。
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应注意饮食调整,发病期间需禁食,恢复期选择低渣饮食如米汤、藕粉等,逐步过渡到稀饭、面条等半流质。日常可进行适度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但急性期应避免剧烈运动。保持规律排便习惯,避免暴饮暴食,术后患者应遵医嘱早期下床活动预防粘连形成。出现持续腹痛、呕吐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