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白内障可通过手术治疗、光学矫正、药物治疗、定期随访、视觉训练等方式干预。儿童白内障通常由遗传因素、宫内感染、代谢异常、外伤、并发性眼病等原因引起。
1、手术治疗:
晶状体混浊程度影响视力发育时需手术干预。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晶状体切除术是主要术式。手术时机需结合混浊范围、单双眼发病及眼球震颤情况综合评估。术后需长期随访屈光状态及弱视治疗。
2、光学矫正:
未达手术标准或术后残留屈光不正需光学干预。框架眼镜矫正高度远视或散光,接触镜适用于单眼无晶状体眼。角膜接触镜需严格护理防止感染,渐进多焦点镜片可改善调节功能。
3、药物治疗:
合并葡萄膜炎时需糖皮质激素滴眼液控制炎症。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预防术后感染,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减轻炎症反应。药物不能逆转晶状体混浊,仅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4、定期随访:
每3-6个月需进行视力、眼压、眼底检查。婴幼儿采用Teller视力卡评估,学龄期儿童使用标准视力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监测黄斑发育情况,角膜地形图筛查术后散光变化。
5、视觉训练:
术后需持续进行遮盖疗法治疗弱视。红滤光片训练改善双眼视功能,调节集合训练增强眼球运动协调性。知觉学习训练提升视觉信息处理能力,训练需持续至视觉发育成熟期。
保证每日维生素A摄入有助于视网膜健康,蓝莓等深色果蔬提供抗氧化保护。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外伤性晶状体脱位,游泳时佩戴护目镜预防感染。建立屈光档案跟踪发育变化,术后3年内每半年验光调整矫正方案。遮盖治疗期间需监测健眼视力防止遮盖性弱视,训练时间随年龄增长逐步延长至每天6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