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癣和灰指甲可通过临床表现、病原体检测、病变特征、治疗反应及病程进展等方式区分。两者均由真菌感染引起,但存在病原学差异。
1、病原学差异:
甲癣多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红色毛癣菌占60%以上;灰指甲主要由酵母菌或非皮肤癣菌性霉菌导致,如白色念珠菌。实验室真菌培养可明确区分,甲癣培养阳性率约70%,灰指甲需特殊培养基。
2、临床表现:
甲癣常始于甲板远端或侧缘,呈黄白色浑浊,伴甲下角质堆积;灰指甲多表现为甲板全层增厚,颜色灰黄或棕黑,甲板易碎成粉末状。前者多累及趾甲,后者手足甲均可发生。
3、病变进展:
甲癣进展缓慢,数月内逐渐累及整个甲板;灰指甲发展较快,可能数周内出现甲板分离。甲癣多伴随足癣病史,灰指甲常见于免疫低下人群。
4、诊断方法:
氢氧化钾镜检中,甲癣可见分支菌丝,灰指甲可见圆形酵母细胞。皮肤镜检查显示甲癣有边缘清晰的条纹,灰指甲呈弥漫性点状出血。必要时需进行PCR基因检测。
5、治疗反应:
甲癣对特比萘芬敏感,需连续用药12周;灰指甲需伊曲康唑冲击疗法。激光治疗对甲癣有效率80%,灰指甲仅50%。联合治疗时,甲癣治愈率可达90%,灰指甲易复发。
日常需保持甲部干燥,穿透气鞋袜,避免共用修甲工具。真菌感染期间减少游泳等公共场所活动,定期用抗真菌喷雾处理鞋袜。饮食补充锌元素可增强甲板抵抗力,适当进行足部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出现甲板变色增厚超过3个月,建议尽早就医进行真菌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