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吐血可通过内镜下止血、药物止血、介入治疗、手术治疗、输血等方式治疗。该症状通常由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凝血功能障碍、胃黏膜病变、肝癌破裂等原因引起。
1、门静脉高压:肝硬化导致门静脉血流受阻,压力升高引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治疗需降低门静脉压力,常用药物包括普萘洛尔、硝酸异山梨酯、生长抑素类似物。严重者需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或脾切除术。
2、食管静脉破裂:曲张静脉壁薄易破裂,表现为呕鲜红色血伴黑便。急性出血期采用内镜下套扎术、组织胶注射,配合血管加压素、特利加压素控制出血。预防再出血可定期行内镜治疗。
3、凝血异常: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补充维生素K、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凝血酶原复合物可改善凝血功能。血小板减少者需输注血小板悬液。
4、门脉高压性胃病:胃黏膜血管扩张引发渗血,表现为呕咖啡样物。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联合胃黏膜保护剂硫糖铝。避免进食粗糙食物,以流质饮食为主。
5、肝癌破裂:肿瘤侵蚀血管造成突发腹痛伴休克。急诊行肝动脉栓塞术,配合输血、白蛋白支持。根据肿瘤分期选择肝切除术或肝移植术。
肝硬化患者应严格禁酒,每日蛋白质摄入控制在1.2-1.5g/kg体重,选择鱼肉、蛋清等优质蛋白。出现呕血立即禁食平卧,监测血压心率,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定期复查胃镜、腹部超声,门静脉压力超过12mmHg需考虑预防性套扎治疗。腹水患者限制钠盐摄入在2g/日以下,每日记录尿量和体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