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临床表现为骨脆性增加和骨折风险升高。该病可能由年龄增长、雌激素缺乏、钙摄入不足、维生素D缺乏、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因素引起。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成骨细胞活性下降,破骨细胞活性相对增强,导致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建议40岁后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日常可通过负重运动如快走、爬楼梯刺激骨形成,每日补充800-1200mg钙质。
2、激素变化: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骤降会加速骨丢失。雌激素缺乏会增强破骨细胞活性,每年骨量流失可达3%-5%。激素替代疗法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植物雌激素如大豆异黄酮可作为膳食补充,同时需保证每日15μg维生素D摄入。
3、营养缺乏:长期钙摄入不足会导致骨矿化障碍。钙是骨骼主要矿物质成分,成人每日需摄入800mg钙。膳食应包含牛奶、奶酪、豆腐等高钙食物,避免过量咖啡因和酒精影响钙吸收。
4、维生素D不足: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肠道钙吸收,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建议每日晒太阳20-30分钟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鱼类、蛋黄,必要时补充维生素D制剂。
5、药物影响: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抑制成骨细胞功能。可能与药物直接抑制骨形成、增加钙排泄有关,通常表现为腰背痛、身高变矮等症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如阿仑膦酸钠,严重者可考虑椎体成形术。
预防骨质疏松需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每日保证30分钟日照和6000步运动量,膳食应包含乳制品、深绿色蔬菜、坚果等富含钙镁的食物。65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骨密度检查,已有骨质疏松者需居家防跌倒,使用髋部保护器降低骨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