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结膜炎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结膜炎症,常见病原体包括腺病毒、肠道病毒等,可通过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等途径感染。症状表现为眼红、异物感、流泪增多,部分患者伴随畏光或眼睑水肿。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多数病例具有自限性。
1、传播途径:病毒性结膜炎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眼部分泌物或污染物品传播,如共用毛巾、接触门把手后揉眼。游泳池等公共场所可能引发群体性感染。发病期间需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应单独消毒处理。
2、典型症状:急性期出现结膜充血、水样分泌物,晨起时眼睑常被分泌物粘附。儿童可能伴随发热或咽痛等全身症状。角膜受累时会出现视物模糊,需警惕腺病毒引起的流行性角结膜炎。冷敷可缓解眼部不适感。
3、病程特点:潜伏期约5-12天,症状持续1-2周后逐渐消退。腺病毒感染可能遗留角膜下混浊,影响视力。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进展更快,球结膜下出血是其典型特征。发病期间需严格避免揉眼。
4、诊断鉴别:需通过裂隙灯检查排除细菌性结膜炎,后者分泌物呈脓性且多伴有睑缘炎。过敏性结膜炎表现为眼痒明显但无传染性。病毒抗原检测可明确病原体类型,但临床通常根据典型症状进行诊断。
5、治疗管理:局部使用人工泪液缓解干涩,严重病例可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液。更昔洛韦滴眼液对单纯疱疹病毒有效。避免使用抗生素眼药水,保持眼部清洁是关键。合并角膜病变需眼科专科随访。
患者应保持充足睡眠,饮食增加维生素A、C摄入如胡萝卜、柑橘类水果。患病期间暂停佩戴隐形眼镜,外出佩戴太阳镜减少光线刺激。痊愈后需更换眼部化妆品,毛巾等个人用品建议煮沸消毒。出现视力下降或剧烈疼痛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