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可能影响肝功能、增加肝硬化风险、降低免疫力、造成心理负担、存在传染风险,需通过定期检查、抗病毒治疗、心理调适、接种疫苗、家庭防护等方式降低危害。
1、肝功能损伤:
乙肝病毒主要攻击肝细胞,长期感染可能导致转氨酶升高、胆红素代谢异常。慢性乙肝患者可能出现食欲减退、乏力等症状,日常需避免饮酒、减少高脂饮食,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如ALT、AST。
2、肝硬化风险:
持续病毒复制会引发肝纤维化,约20%未治疗患者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肝硬化可能伴随腹水、食管静脉曲张等症状,需通过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抗病毒药物控制,必要时进行肝硬度检测。
3、免疫力下降:
乙肝病毒可能干扰免疫系统功能,患者更易出现反复感染。建议保持充足睡眠、补充维生素C和锌元素,流感季节前接种肺炎疫苗、流感疫苗等二类疫苗。
4、心理压力:
社会歧视和疾病污名化可能导致焦虑抑郁,部分患者出现病耻感。可通过心理咨询、加入患者互助团体缓解压力,家庭成员应避免过度保护或疏离态度。
5、传染防控:
血液、母婴和性接触是主要传播途径,共同生活需做好牙刷、剃须刀等个人物品隔离。建议家庭成员接种乙肝疫苗,育龄女性怀孕前进行HBV-DNA检测阻断母婴传播。
乙肝携带者应保持低脂高蛋白饮食,优先选择鱼肉、豆制品;适度进行太极拳、游泳等中低强度运动;每3-6个月复查乙肝两对半和肝脏超声,出现蜘蛛痣、皮肤黄染等症状需立即就医。通过规范管理和科学认知,多数患者可维持正常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