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目前尚无法完全治愈,但可通过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治疗、并发症管理、心理支持、定期监测等方式控制病情。艾滋病由HIV病毒感染引起,病毒会破坏CD4+T淋巴细胞,导致免疫功能缺陷。
1、抗病毒治疗:
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是控制HIV感染的核心手段,常用药物包括替诺福韦、拉米夫定、多替拉韦。这些药物能抑制病毒复制,将病毒载量降至检测限以下,延缓疾病进展。规范用药可使患者预期寿命接近正常人水平。
2、免疫调节治疗:
HIV感染会导致CD4细胞持续下降,需定期监测免疫功能。当CD4计数低于200/μL时,需预防性使用复方新诺明预防机会性感染。白细胞介素-2等免疫增强剂可用于特定人群,但需严格评估适应症。
3、并发症管理:
艾滋病晚期易合并卡波西肉瘤、肺孢子菌肺炎等机会性感染。卡波西肉瘤需采用脂质体阿霉素化疗,肺孢子菌肺炎需使用复方磺胺甲噁唑。这些并发症可能与CD4细胞重度减少有关,通常表现为持续发热、体重骤降等症状。
4、心理支持:
确诊HIV感染易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认知行为疗法能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支持小组可帮助患者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减轻病耻感。心理干预需贯穿治疗全程,尤其在新确诊和病情进展阶段。
5、定期监测:
每3-6个月需检测病毒载量和CD4细胞计数,评估治疗效果。出现耐药时需及时进行耐药基因检测,调整治疗方案。合并乙肝、丙肝感染者需同步监测肝功能。
艾滋病患者需保证每日摄入足量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维持肌肉量。适度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免疫力波动。保持规律作息,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停药引发病毒反弹。注意个人卫生,避免生食,定期进行口腔护理和皮肤检查。出现持续发热、腹泻等症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