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秃和脂溢性脱发可通过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诱发因素、治疗方法和预后等方面区分。
1、发病机制:
斑秃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毛囊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导致局部毛发脱落。脂溢性脱发与雄激素水平异常相关,双氢睾酮作用于毛囊引起毛囊微型化,属于渐进性脱发类型。
2、临床表现:
斑秃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圆形脱发斑,皮肤光滑无鳞屑,可能累及眉毛睫毛。脂溢性脱发呈额顶部或头顶部弥漫性稀疏,常伴头皮油脂分泌旺盛、头皮屑增多。
3、诱发因素:
斑秃发病与精神压力、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约20%患者有家族史。脂溢性脱发主要受遗传和内分泌影响,长期熬夜、高脂饮食会加重症状。
4、治疗方法:
斑秃采用局部糖皮质激素注射、米诺地尔酊或免疫调节剂治疗,严重者使用口服托法替尼。脂溢性脱发需口服非那雄胺阻断雄激素,外用米诺地尔促进毛发生长,配合酮康唑洗剂控油。
5、预后差异:
斑秃存在自愈可能,但易复发,全秃患者预后较差。脂溢性脱发呈进行性发展,早期干预可延缓进程,毛囊完全萎缩后需考虑毛发移植。
日常护理需针对性调整:斑秃患者应避免精神紧张,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补充锌、维生素B族。脂溢性脱发需控制油脂摄入,减少烫染频率,选择温和洗发产品,每周进行2-3次头皮按摩促进血液循环。两种脱发均需避免过度牵拉头发,出现持续加重情况建议及时就诊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