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肠炎可能由感染性因素、免疫异常、药物刺激、缺血性损伤、放射性损伤等原因引起,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发热、便血、体重下降等症状。
1、感染因素: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是常见诱因,志贺菌、轮状病毒、阿米巴原虫等病原体直接损伤肠黏膜。典型症状包括水样便或脓血便,伴随里急后重感。治疗需根据病原体选择诺氟沙星、蒙脱石散、甲硝唑等药物,同时补充电解质溶液。
2、免疫异常: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持续炎症反应,可能与遗传易感性相关。特征性表现为黏液脓血便、持续性腹痛,肠镜检查可见黏膜糜烂。需使用美沙拉嗪、泼尼松、英夫利昔单抗等控制免疫反应。
3、药物损伤: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抗生素等可能破坏肠道屏障功能。临床可见痉挛性腹痛伴黑便,内镜下显示多发性溃疡。需立即停用致病药物,配合硫糖铝、益生菌修复黏膜。
4、缺血改变:肠系膜血管栓塞或低灌注导致肠壁缺氧坏死,常见于房颤、动脉硬化患者。突发剧烈腹痛后出现血性腹泻,CT血管成像可确诊。轻者用低分子肝素抗凝,重者需肠切除吻合术。
5、放射损伤:盆腔放疗后6-24个月可能出现放射性肠炎,与电离辐射破坏细胞增殖有关。表现为腹泻、肠梗阻症状,肠镜下可见黏膜苍白脆性增加。治疗采用高压氧舱、谷氨酰胺制剂,狭窄段需行肠造口术。
日常需采用低渣饮食避免粗纤维刺激,急性期选择米汤、蒸蛋等流质。恢复期逐步增加三文鱼、香蕉等富含ω-3和钾的食物。保持每日30分钟步行促进肠蠕动,监测排便频率与性状变化。出现持续高热、剧烈腹痛或血便量超过50ml/次需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