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可通过抗凝药物、心率控制药物、节律控制药物、中药辅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治疗。房颤通常由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瓣膜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酗酒等原因引起。
1、抗凝治疗:房颤患者易形成心房血栓,抗凝药物可降低脑卒中风险。常用药物包括华法林、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华法林需定期监测INR值,新型口服抗凝药无需频繁监测但费用较高。抗凝治疗需评估出血风险,高龄或既往出血史患者慎用。
2、心率控制: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可减慢心室率,改善心悸症状。钙通道阻滞剂地尔硫䓬适用于合并哮喘患者。洋地黄类药物如地高辛可用于静息状态心率控制,需警惕中毒反应。目标静息心率控制在60-100次/分钟。
3、节律控制:胺碘酮可维持窦性心律,适用于阵发性房颤。普罗帕酮适用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决奈达隆可减少房颤复发,但禁用于永久性房颤。药物复律成功率约50%,需在医生监护下进行。
4、中药调理:稳心颗粒可改善心悸症状。参松养心胶囊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三七粉辅助改善微循环。中药需与西药间隔2小时服用,避免相互作用。中药治疗需辨证施治,不可替代抗凝治疗。
5、基础病管理:控制血压低于130/80mmHg,冠心病患者规范使用他汀类药物。甲亢患者需服用甲巯咪唑。限制酒精摄入每日不超过20g。肥胖患者减轻体重10%可使房颤风险降低50%。
房颤患者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g,推荐地中海饮食模式。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心律失常。睡眠保持7-8小时,睡眠呼吸暂停患者需使用呼吸机治疗。定期监测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每年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随身携带医疗警示卡注明用药情况,出现晕厥或偏瘫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