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子进入耳道可能引发耳道瘙痒、异物感、耳鸣、听力下降、耳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鼓膜穿孔或继发感染。
1、耳道瘙痒:昆虫体表刚毛或分泌物刺激耳道皮肤,触发组胺释放引发瘙痒。避免用棉签掏挖,可用手电筒照射耳道口利用趋光性诱虫爬出,或向耳内滴入1-2滴食用油使昆虫窒息后冲洗。
2、持续异物感:昆虫活动时触角与足部摩擦耳道产生明显异物移动感。采取侧卧位使患耳朝下,轻轻牵拉耳廓改变耳道角度,部分小型昆虫可随重力自行滑出。
3、低频耳鸣:昆虫靠近鼓膜活动时产生200-500Hz机械性耳鸣。使用温热生理盐水37℃左右缓慢冲洗耳道,水温过高可能引发眩晕,操作时需保持头部固定。
4、传导性耳聋:活体昆虫完全堵塞耳道时导致25-40dB听力下降。急诊处理可采用2%利多卡因溶液麻醉昆虫后取出,避免在院前自行使用镊子操作造成耳道损伤。
5、继发性感染:昆虫携带病原体或叮咬后引发外耳道炎,表现为耳廓牵拉痛、黄色分泌物。需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抗感染,合并鼓膜穿孔时禁用冲洗法,建议耳鼻喉科在内镜下清理。
日常预防需注意野外活动时佩戴耳塞,卧室安装蚊帐。若昆虫入耳后出现眩晕、面瘫等颅神经症状,需立即排除颞骨内异位可能。儿童患者建议在镇静状态下处理,避免挣扎造成二次伤害。取出异物后保持耳道干燥一周,游泳时使用防水耳塞防止污水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