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呕吐可通过物理降温、补液治疗、药物止吐、调整体位、监测生命体征等方式治疗。中暑通常由高温环境、剧烈运动、体液丢失、体温调节障碍、电解质紊乱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脱去多余衣物,用湿毛巾擦拭皮肤或冰袋敷于大动脉处。避免使用酒精擦拭,可能加重血管收缩。体温降至38℃以下时停止降温措施,防止低温症发生。
2、补液治疗:优先选择口服补液盐,每15分钟补充200ml淡盐水。严重脱水时需静脉输注0.9%氯化钠溶液,输液速度控制在500-1000ml/小时。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冰水,可能刺激胃肠道。
3、药物止吐:甲氧氯普胺可促进胃排空,多潘立酮调节胃肠动力,昂丹司琼阻断呕吐中枢。用药前需排除肠梗阻等禁忌症,老年患者慎用甲氧氯普胺可能引起锥体外系反应。
4、调整体位:采取侧卧位防止误吸,头部垫高15-30度。呕吐后协助清洁口腔,意识模糊者使用吸引器清除分泌物。监测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备好气管插管设备。
5、生命监测:每10分钟测量核心体温,观察瞳孔反应和意识状态。记录尿量和颜色,肌酸激酶超过正常值5倍提示横纹肌溶解。心电图检查排除低钾血症所致心律失常。
中暑恢复期应持续补充含钾果汁和电解质饮料,选择西瓜、黄瓜等高水分水果。两周内避免剧烈运动,逐步增加室内低强度活动如瑜伽、太极。穿着浅色透气衣物,正午时段减少户外停留,随身携带十滴水等防暑药品。出现反复头痛或尿量减少需复查肝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