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质性肺炎可通过吡非尼酮、尼达尼布、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通常与环境污染、职业粉尘接触、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疾病、药物副作用等因素有关。
1、抗纤维化药物: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是临床常用的抗肺纤维化靶向药物,通过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减缓肺组织纤维化进程。这类药物需持续使用3-6个月才能评估疗效,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肝功能。
2、免疫抑制剂:当疾病与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病相关时,甲氨蝶呤联合小剂量泼尼松可抑制异常免疫反应。治疗期间需警惕骨髓抑制和机会性感染风险,建议每月复查血常规和胸部CT。
3、激素冲击治疗:急性加重期可采用甲强龙静脉滴注控制炎症渗出,症状缓解后逐渐过渡为泼尼松口服。长期使用需配合钙剂预防骨质疏松,注意监测血压和血糖变化。
4、对症支持药物: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具有抗氧化作用,可改善患者咳嗽症状。合并肺动脉高压者需联合使用西地那非,缺氧明显时建议长期家庭氧疗。
5、并发症防治:预防性使用复方磺胺甲噁唑可降低卡氏肺孢子菌感染风险,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能减少呼吸道感染诱发的急性加重。晚期患者可考虑肺移植手术评估。
日常需保持每天3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太极或散步,饮食采用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的地中海饮食模式,限制每日食盐摄入量在5克以下。卧室使用空气净化器维持PM2.5低于35μg/m³,睡眠时建议抬高床头30度以缓解平卧呼吸困难。每3个月需复查肺功能和高分辨率CT,若出现静息血氧饱和度低于90%或6分钟内步行距离减少50米以上应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