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内感染可能由胎膜早破、生殖道感染、医源性操作、免疫力低下、羊水污染等原因引起。
胎膜破裂后失去屏障功能,阴道内细菌上行侵入宫腔。常见于妊娠晚期外力撞击、多胎妊娠或羊水过多等情况。孕妇需卧床休息并监测体温,医生可能建议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孕妇患细菌性阴道病、淋病或衣原体感染时,病原体可通过宫颈扩散至宫腔。可能与阴道菌群失衡、不洁性生活有关,表现为分泌物异味、下腹坠胀。需进行白带常规检查,妊娠期可安全使用阿奇霉素、头孢曲松等药物治疗。
羊膜穿刺、绒毛取样等侵入性产前诊断可能将外界细菌带入宫腔。操作前需严格消毒器械,术后出现发热或宫缩需立即就医。高风险孕妇可选择无创DNA检测替代有创检查。
妊娠期免疫调节使母体对病原体防御能力下降,合并糖尿病、贫血时风险更高。建议孕期保证蛋白质摄入,每天食用鸡蛋、鱼肉等优质蛋白,补充维生素C增强抵抗力。
胎儿宫内排便导致羊水粪染时,大肠杆菌等肠道菌群可能引发感染。常见于过期妊娠或胎儿窘迫,胎心监护显示变异减速。需及时终止妊娠,新生儿出生后需预防性使用氨苄西林。
预防宫内感染需保持外阴清洁,每日更换棉质内裤并用温水清洗;避免盆浴和公共泳池;32周后禁止性生活。饮食上多摄入含乳酸菌的酸奶、新鲜果蔬,适度散步增强体质。出现阴道流血、持续性腹痛或胎动异常时,应立即前往产科急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