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乳头状瘤可通过定期复查、经尿道电切术、膀胱灌注化疗等方式治疗,是否手术需根据肿瘤性质决定。膀胱乳头状瘤通常由长期吸烟、化学物质刺激、慢性炎症、基因突变、HPV感染等因素引起。
病理确诊为低度恶性潜能的乳头状尿路上皮瘤时,若肿瘤直径小于3cm且无浸润表现,可选择每3-6个月进行膀胱镜复查。监测期间需戒烟限酒,避免接触苯胺类染料等致癌物质。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适用于单发带蒂肿瘤,通过高频电流切除病灶并止血。术后需留置导尿管3-5天,并发症包括膀胱穿孔、尿道狭窄。该手术对肌层非浸润型肿瘤治愈率达85%。
术后辅助治疗可采用吉西他滨、表柔比星或卡介苗膀胱灌注。每周1次持续6周可降低50%复发率,主要副作用为化学性膀胱炎。灌注前需排空尿液,药液保留30-40分钟后排出。
肌层浸润型或高级别肿瘤需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前者保留膀胱功能但存在复发风险,后者需尿流改道重建。手术适应证包括肿瘤多发、原位癌并存或反复复发病例。
长期接触橡胶、皮革制品者应加强职业防护,盆腔放疗史患者需每年膀胱镜筛查。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可降低复发风险,HPV疫苗对相关型别肿瘤有预防作用。
日常需保持每日饮水2000ml以上,适量进食十字花科蔬菜如西兰花。避免长时间憋尿,建议每小时起身活动。术后康复期可进行盆底肌训练,采用凯格尔运动每日3组。出现血尿加重、排尿困难等症状需立即复查膀胱镜,肿瘤标志物NMP22检测可作为辅助监测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