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性黄疸可能由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肝硬化、肝癌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皮肤黏膜黄染、尿色加深、乏力、食欲减退、腹胀等症状。
1、皮肤黄染:肝细胞损伤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血液中结合胆红素升高,使皮肤和巩膜呈现橙黄色。急性期可能伴有皮肤瘙痒,慢性期可见色素沉着。建议避免抓挠,使用温和保湿剂缓解干燥。
2、尿液变色:肝脏处理胆红素能力下降,尿胆原经肾脏排出增多,尿液呈浓茶色或酱油色。可能与胆管梗阻、溶血等因素有关。每日观察尿色变化,记录排尿频率和量。
3、消化异常:胆汁分泌减少影响脂肪消化,出现厌油腻、恶心呕吐。门静脉高压时伴随食管静脉曲张,可能引发黑便。少食多餐,选择低脂高蛋白食物如鱼肉、豆腐。
4、肝区不适:肝脏肿大牵拉包膜产生钝痛或胀痛,可能与肝脓肿、肿瘤生长等因素有关。急性期需卧床休息,避免右侧卧位加重压迫感。
5、凝血障碍:肝合成凝血因子减少导致鼻衄、牙龈出血。严重时出现皮下瘀斑、消化道出血。定期监测凝血酶原时间,避免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
日常需限制动物内脏、蛋黄等高胆固醇食物,适当进行太极拳、散步等低强度运动。每周测量腹围变化,观察下肢水肿程度。出现意识模糊、呕血等肝性脑病前兆时立即就医。肝硬化患者每3个月复查超声和甲胎蛋白,肝癌高危人群建议每半年进行肝脏CT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