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供血不足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供血不足通常由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瓣膜病等因素引起。
1、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是改善血液循环的基础措施。每日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促进侧支循环建立。保持BMI<24kg/m²,减少高盐高脂饮食摄入,优先选择深海鱼、燕麦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
2、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维持在140/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内。定期监测血脂四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低于2.6mmol/L。这些措施能延缓血管内皮损伤进程。
3、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栓素A2合成预防血栓形成,氯吡格雷阻断ADP受体减少血小板聚集,替格瑞洛可逆性结合P2Y12受体。适用于确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
4、血管扩张药物:硝酸异山梨酯通过释放一氧化氮扩张冠状动脉,尼莫地平选择性作用于脑血管,前列地尔改善微循环。用药期间需监测血压变化,警惕体位性低血压发生。
5、手术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采用乳内动脉或大隐静脉作为桥血管,适用于多支血管病变。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可清除颈动脉分叉处斑块,预防脑卒中发生。术后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
日常饮食可增加蓝莓、黑巧克力等富含抗氧化物质的食物,每周进行3次阻抗训练增强心肺功能。出现持续性胸痛、肢体无力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评估血管狭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