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溃疡可通过保持局部清洁、药物治疗、调整生活方式、心理疏导、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外阴溃疡通常由感染因素、免疫异常、机械刺激、内分泌紊乱、恶性肿瘤等原因引起。
1、感染因素:
细菌性阴道炎、生殖器疱疹、梅毒等病原体感染可导致外阴黏膜破损。临床表现为局部红肿、脓性分泌物或疼痛性水疱。急性期需使用甲硝唑、阿昔洛韦、青霉素等抗感染药物,慢性反复发作需排查梅毒血清学检测。
2、免疫异常:
白塞病、克罗恩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常伴发外阴溃疡,病变呈圆形深凿状,边缘清晰。可能与Th1细胞过度活化、血管炎等因素有关。需联合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控制病情,局部涂抹他克莫司软膏促进愈合。
3、机械刺激:
紧身衣物摩擦、剃毛损伤或性生活创伤可造成外阴浅表糜烂。表现为点状出血或线性裂伤,避免搔抓后一般3-5天自愈。建议穿纯棉内裤,使用凡士林保护创面,性交时选择水溶性润滑剂。
4、内分泌紊乱:
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外阴黏膜萎缩,轻微摩擦即形成溃疡。伴随阴道干涩、性交痛等症状。短期可外用雌三醇乳膏修复黏膜,长期需评估激素替代治疗风险,补充大豆异黄酮等植物雌激素。
5、恶性肿瘤:
外阴鳞癌、Paget病等恶性病变早期可表现为经久不愈的溃疡,边缘呈火山口样隆起。需通过活检明确诊断,早期病例采用广泛局部切除术,晚期需联合外阴根治术与腹股沟淋巴结清扫。
每日温水坐浴2次可缓解不适,避免使用碱性洗剂。饮食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鸡蛋,补充维生素B族与锌元素促进黏膜修复。适度进行凯格尔运动改善盆底血液循环,持续2周未愈或伴随发热需妇科就诊排查特异性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