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肿瘤可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类,具体性质需通过病理检查确诊。
1、良性肿瘤特征:
良性涎腺肿瘤生长缓慢且边界清晰,常见类型包括多形性腺瘤和沃辛瘤。多形性腺瘤约占涎腺肿瘤的60%,好发于腮腺,触诊呈无痛性包块;沃辛瘤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吸烟者,超声检查常显示囊性结构。这类肿瘤通常无淋巴结转移风险,但体积过大可能压迫面神经。
2、低度恶性肿瘤:
黏液表皮样癌和腺泡细胞癌属于低度恶性,可能与长期电离辐射暴露有关。黏液表皮样癌常表现为腮腺区固定肿块伴疼痛,组织学分级决定预后;腺泡细胞癌五年生存率约80%,术后需配合放射治疗。这两种类型远处转移率低于15%。
3、高度恶性肿瘤:
腺样囊性癌和涎腺导管癌恶性程度较高,易侵犯神经血管。腺样囊性癌常见于小涎腺,特征性表现为沿神经扩散的剧烈疼痛;涎腺导管癌进展迅速,CT显示浸润性生长伴钙化灶。两者均需扩大切除联合颈淋巴结清扫。
4、诊断金标准:
细针穿刺活检结合免疫组化检测可明确性质,超声造影能区分肿瘤血供特点。MRI检查对评估腮腺深叶肿瘤与面神经关系具有优势,PET-CT用于检测恶性肿瘤全身转移情况。
5、治疗方式差异:
良性肿瘤行包膜外切除即可,腮腺区手术需注意保护面神经分支。恶性肿瘤根据分期选择根治性切除,术后可辅助顺铂化疗或调强放疗。靶向治疗如拉帕替尼对HER2阳性晚期病例有效。
日常需避免烟草和酒精刺激,定期口腔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术后患者应进行咀嚼功能训练,推荐低脂高蛋白饮食如清蒸鱼、豆腐等。出现持续面部麻木或肿块快速增长时需立即复查,康复期可尝试太极拳等温和运动促进淋巴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