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丹毒可能由皮肤破损接触感染源、职业暴露、免疫功能低下、基础皮肤病、动物源性接触等原因引起。
微小皮肤裂口或伤口是病原体入侵的主要途径。处理生鲜水产、家禽时,创伤部位接触带菌物质易引发感染。日常需避免徒手操作生肉,伤口及时用碘伏消毒并覆盖防水敷料。
渔民、屠宰工人、厨师等职业人群感染风险显著增高。长期接触带菌的鱼类、肉类、动物皮毛可能增加感染概率。工作时应佩戴加厚橡胶手套,作业后使用氯己定洗手液彻底清洁。
糖尿病患者、HIV感染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更易发病。机体防御功能减弱时,红斑丹毒丝菌更易在皮下组织繁殖扩散。这类人群需定期监测血糖,避免接触潜在污染源。
湿疹、银屑病等慢性皮肤病患者可能出现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破损的皮肤表面为细菌定植创造条件,表现为局部紫红色斑块伴灼痛。控制原发病可涂抹他克莫司软膏,急性期配合红光治疗。
猪、禽类等动物携带红斑丹毒丝菌率较高。被带菌动物咬伤或抓伤后,3-7天内可能出现境界清楚的疼痛性红斑。接触活体动物后需立即用肥皂水冲洗15分钟,疑似暴露可预防性口服多西环素。
日常需加强手卫生管理,接触动物制品后使用75%酒精消毒。建议高风险职业者每年接种类丹毒疫苗,出现边界清晰的紫红色斑块伴发热时,需进行血培养检测并静脉注射青霉素G。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C增强皮肤抵抗力,适当进行游泳等低冲击运动改善微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