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需通过定期产检、肝功能监测、抗病毒治疗、营养支持和心理疏导等方式管理,可能与乙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乏力、黄疸等症状。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患者需增加产检频率,每2-4周进行胎儿超声及胎心监护,评估胎儿生长发育情况。重点监测胎盘功能及羊水量,警惕胎儿宫内窘迫风险。孕晚期需密切观察凝血功能,预防产后出血。
每月检测血清ALT、AST、总胆红素等指标,急性期需每周复查。出现数值持续升高或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时,提示肝损伤加重。伴随皮肤瘙痒、陶土样大便需警惕胆汁淤积症,必要时行肝脏弹性成像检查。
乙肝病毒载量>2×10^5 IU/ml的孕妇,孕24-28周起可选用替诺福韦、替比夫定等妊娠B级抗病毒药物。戊型肝炎以对症治疗为主,重症病例需静脉输注人血白蛋白,必要时考虑人工肝支持治疗。
每日摄入优质蛋白质1.5g/kg体重,优先选择鱼肉、豆制品等易消化来源。适量补充维生素K预防出血,限制动物内脏等高脂饮食。少食多餐缓解腹胀,出现肝性脑病前兆时需控制蛋白质摄入。
提供疾病知识手册减轻焦虑,避免过度担忧病毒垂直传播。建议参加孕妇互助小组,与经历相似情况的孕产妇交流。分娩前与产科医生详细讨论母乳喂养可行性,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成功率可达95%。
妊娠期需保证每日30分钟散步等低强度运动,睡眠时间不少于8小时。饮食注意分餐制避免家庭传播,餐具定期煮沸消毒。分娩后新生儿需在12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完成0-1-6月免疫程序。产后42天复查肝功能及病毒载量,持续异常者需转诊感染科进一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