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直肠炎的症状可能表现为直肠出血、排便疼痛、里急后重、腹泻、黏液便等。
放射性直肠炎患者常出现便中带血或排便后滴血,出血量因损伤程度而异。直肠黏膜受辐射损伤后血管脆性增加,轻微摩擦即可导致渗血。长期慢性出血可能引发贫血,需通过肠镜评估黏膜损伤范围。
直肠壁炎症反应导致神经末梢敏感,排便时粪便刺激溃疡面引发锐痛。疼痛多位于肛门上方4-6厘米处,可能放射至骶尾部。坐姿压迫或长时间站立可能加重不适感。
直肠炎症刺激使患者产生持续便意,但实际排便量少或仅有黏液排出。症状与溃疡性直肠炎相似,但具有明确的盆腔放射治疗史。夜间症状可能影响睡眠质量。
肠道运动功能紊乱和吸收障碍导致水样便,每日可达10-20次。严重者可能出现电解质紊乱,粪便中可见未消化的食物残渣。症状通常持续至急性放射损伤期结束。
受损的肠黏膜分泌大量黏液作为保护性反应,粪便表面覆盖透明或白色黏液。可能伴随肠道菌群失调,黏液培养可检出条件致病菌增殖。
放射性直肠炎患者需采用低渣饮食减少肠道刺激,如米粥、蒸蛋、嫩叶蔬菜;避免辛辣食物及乳制品。适度步行可促进盆腔血液循环,温水坐浴能缓解肛周不适。症状持续超过两周或出现体重下降需进行肠镜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