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可能由肥胖、酒精摄入、胰岛素抵抗、病毒性肝炎、代谢综合征等原因引起,可通过饮食调整、运动干预、药物治疗、基础疾病管理、肝移植等方式治疗。
体重超标导致肝脏脂肪堆积是脂肪肝最常见诱因。内脏脂肪过多会释放游离脂肪酸进入肝脏,超过肝脏代谢能力时形成脂肪沉积。控制每日热量摄入在1500-1800大卡,优先选择全谷物、深海鱼、绿叶蔬菜等低升糖指数食物,配合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有效改善。
长期每日饮酒超过40克乙醇会抑制肝脏脂肪酸氧化,促使甘油三酯合成增加。患者通常伴随肝区隐痛、γ-谷氨酰转肽酶升高。戒酒是根本措施,补充水飞蓟素、多烯磷脂酰胆碱等护肝药物可辅助修复肝细胞膜。
胰岛素抵抗状态下,脂肪组织分解亢进导致大量游离脂肪酸涌入肝脏。这种情况常合并腰围超标、空腹血糖异常。使用二甲双胍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配合地中海饮食模式能显著降低肝脏脂肪含量。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直接干扰肝脏脂质代谢,约50%患者会出现肝脂肪变性。疾病进展可能伴随乏力、转氨酶持续升高。抗病毒治疗选择索磷布韦维帕他韦或格卡瑞韦哌仑他韦,病毒清除后脂肪变多数可逆。
PNPLA3基因突变人群更易发生非酒精性脂肪肝,这类患者通常体重指数正常但肝脏脂肪含量超过15%。控制果糖摄入在每日25克以下,补充维生素E每日800IU可延缓纤维化进展,终末期需考虑活体肝移植。
脂肪肝患者需建立低脂高纤的长期饮食结构,推荐橄榄油、坚果、蓝莓等抗炎食物。运动方面采用有氧与抗阻训练结合,如快走配合平板支撑。定期监测肝功能、血糖、血脂指标,出现持续右上腹痛或黄疸症状需立即肝病科就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应同步治疗,夜间缺氧会加速脂肪肝向肝硬化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