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早期可能表现为反复发热、异常出血、骨关节疼痛、乏力消瘦、淋巴结肿大、贫血症状及反复感染等七个典型症状,需结合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检查确诊。急性白血病需立即就医,慢性白血病可通过靶向药物、化疗等手段控制病情。
白血病患者因免疫功能缺陷易出现持续低热或反复高热,体温常超过38.5℃且抗生素治疗无效。与正常炎症发热不同,此类发热多伴随夜间盗汗,需通过血培养排除感染性发热。
血小板减少导致皮肤瘀斑、鼻衄或牙龈渗血,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或颅内出血。不同于普通外伤出血,白血病出血表现为自发性、多部位渗血,常见甲床下针尖样出血点。
骨髓异常增殖引发四肢长骨及胸骨压痛,儿童患者易误诊为生长痛。疼痛特点为夜间加重且伴随关节肿胀,X线检查可见骨质疏松或溶骨性改变。
造血功能异常导致血红蛋白降低,出现活动后心悸、面色苍白等贫血症状。患者三个月内体重可能下降超10%,与普通疲劳的区别是休息后无法缓解。
淋巴细胞白血病常见颈部、腋窝无痛性淋巴结肿大,直径多超过2cm且质地坚硬。区别于炎症性淋巴结肿大的特点是进展迅速、融合成团,B超显示皮髓质分界消失。
红细胞生成受抑制导致睑结膜苍白、头晕耳鸣,血红蛋白常低于60g/L。与营养性贫血不同,白血病贫血多呈进行性加重且补铁治疗无效。
中性粒细胞缺乏引发口腔溃疡、肺炎等感染,常见白色念珠菌感染。区别于普通感染的特点是治疗效果差、易复发,需通过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提升免疫力。
日常需保持高蛋白饮食如鱼肉蛋奶,避免生冷食物预防感染。适度进行太极拳、散步等低强度运动,化疗期间需每日监测体温。出现不明原因瘀斑或持续发热超过一周应及时血液科就诊,染色体检测和流式细胞术可明确分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采用维A酸联合砷剂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首选伊马替尼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