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T通常指结核菌素皮肤试验,是一种用于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常用方法,通过皮内注射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观察皮肤反应判断感染风险。
1、检测原理:
结核菌素试验基于IV型变态反应原理,将PPD注射至前臂屈侧真皮层。48-72小时后测量硬结直径,阳性反应提示机体存在结核分枝杆菌致敏T淋巴细胞。硬结≥5mm为HIV感染者或密切接触者的阳性标准,≥10mm适用于一般人群,≥15mm则考虑非高危人群感染。
2、临床用途:
主要用于结核病筛查和流行病学调查,适用于结核病密切接触者、HIV感染者、免疫抑制剂使用者的潜伏感染评估。不能区分活动性结核与潜伏感染,需结合胸部影像学、痰涂片等进一步鉴别。医务人员入职体检常将此作为必检项目。
3、结果解读:
阴性结果可能提示未感染、免疫系统未建立应答或免疫缺陷状态。假阴性常见于麻疹患者、活疫苗接种后4-6周、严重营养不良人群。阳性者需排查活动性结核症状,如持续咳嗽、低热、盗汗,无症状者可能为潜伏性结核感染。
4、注意事项:
试验前需确认受试者无结核病急性症状,避免在湿疹部位注射。注射后禁止抓挠,防止局部感染。既往强阳性者重复测试可能引发坏死性皮肤反应。卡介苗接种可能导致假阳性,但硬结多小于10mm且逐年减弱。
5、后续处理:
强阳性者建议行胸部CT检查,潜伏感染者可考虑预防性治疗,常用异烟肼单药或利福平联合方案。活动性结核需采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四联抗结核治疗。接触者应每2-3年重复检测,HIV感染者需每年筛查。
进行结核菌素试验期间应保持饮食均衡,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以维持免疫功能。避免剧烈运动导致注射部位摩擦,局部出现水疱需消毒保护。医护人员操作时需严格执行无菌技术,试验后72小时内避免游泳或泡澡。结核病流行区居民建议定期筛查,糖尿病患者等高风险人群需加强监测。出现剧烈红肿、淋巴管炎等异常反应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