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可通过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屈光手术、药物干预、视觉训练等方式矫正。近视通常由遗传因素、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户外活动不足、角膜曲率异常、眼轴过长等原因引起。
1、光学矫正:
框架眼镜是最常见的矫正方式,镜片采用凹透镜原理延缓光线聚焦。角膜接触镜直接贴附于角膜表面,分为软性镜片和硬性透气性镜片两种类型。渐进多焦点镜片适合伴有老视的成年患者。
2、手术干预:
激光角膜屈光手术通过改变角膜曲率矫正屈光不正,常见术式包括全飞秒LASIK和表层切削PRK。眼内晶体植入术适用于高度近视患者,通过植入人工晶体改变屈光状态。手术需在屈光度稳定且通过严格术前检查后进行。
3、药物控制:
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可延缓儿童近视进展,常用浓度为0.01%。哌仑西平眼用凝胶通过抑制巩膜重塑发挥作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可改善调节功能。药物需在眼科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
4、行为干预:
保持每天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自然光线刺激多巴胺分泌抑制眼轴增长。遵循20-20-20用眼法则,每20分钟远眺20英尺外物体20秒。阅读距离应维持30厘米以上,避免躺卧或晃动环境中用眼。
5、视觉训练:
反转拍训练可增强调节灵敏度,通过交替观看远近视标实现。聚散球练习改善双眼集合功能。同视机训练建立三级视功能。训练需持续3个月以上,每周3-5次,每次20分钟。
日常饮食应增加蓝莓、胡萝卜等富含花青素和维生素A的食物摄入,适量补充DHA和叶黄素。乒乓球、羽毛球等球类运动可锻炼眼部追随功能。建立屈光发育档案,青少年每3-6个月进行散瞳验光,成年人每年检查眼底状况。避免在昏暗光线下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屏幕亮度需与环境光线协调。出现视物变形、闪光感等异常症状需立即就医排查视网膜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