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体周围炎可通过专业清洁、药物治疗、激光治疗、手术治疗、维护管理等方式治疗。种植体周围炎通常由菌斑堆积、咬合创伤、全身疾病、修复体设计不当、吸烟等因素引起。
机械清除种植体表面菌斑和牙石是基础治疗方式。采用钛刮治器或碳纤维器械避免损伤种植体表面,配合超声设备与甘氨酸喷砂去除生物膜。严重者可进行翻瓣清创术,彻底清除感染肉芽组织,术后用0.12%氯己定含漱液维持口腔卫生。
局部应用米诺环素凝胶、甲硝唑药膜等缓释剂控制感染。全身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克林霉素等抗生素治疗重度炎症。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可缓解肿胀疼痛,合并真菌感染时需联合制霉菌素含漱液。
Er:YAG激光能选择性清除病变组织而不损伤种植体,波长2940nm可有效杀灭龈下微生物。光动力疗法通过亚甲蓝染色后照射红光,产生单态氧破坏生物膜结构。激光辅助治疗可减少出血,促进软组织再生。
引导骨再生术适用于骨缺损病例,采用胶原膜覆盖异种骨移植材料。切除性手术包括牙龈切除术、骨切除术消除牙周袋。种植体表面去污术联合植骨可尝试保留松动度小于Ⅱ度的种植体,失败病例需行种植体取出术。
修复体调改消除咬合干扰,不良修复体需重新设计。吸烟者必须戒烟,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血糖。每3个月专业复查,使用牙缝刷和冲牙器清洁种植体颈部。含葡聚糖酶漱口水可分解菌斑基质,益生菌制剂调节口腔微生态平衡。
日常护理需选用软毛牙刷和单束刷清洁种植体周围,避免横向刷牙损伤龈缘。饮食增加维生素C和Omega-3摄入,减少粘性高糖食物。适度有氧运动改善全身免疫状态,潜水等高压环境活动需评估种植体稳定性。出现种植体周围黏膜发红、出血或溢脓时需立即复诊,晚期骨吸收可能导致种植体脱落。长期随访中通过探诊深度、X线片和微生物检测评估治疗效果,骨整合良好的种植体十年存活率可达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