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疫苗可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但接种后仍存在感染风险,可能与疫苗失效、免疫应答不足、病毒变异、高危暴露、基础疾病等因素有关。
疫苗存储或运输不当导致效价降低,如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环境。接种时未遵循规范操作如肌肉注射过浅也可能影响效果。建议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接种,接种后可通过乙肝表面抗体检测确认免疫效果。
约5%-10%人群对疫苗无应答或低应答,与遗传因素、年龄增长、肥胖或吸烟有关。免疫功能低下者如HIV感染者、透析患者更易出现。此类人群需增加接种剂量或频次,必要时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
S基因变异可能导致疫苗逃逸突变株出现,这类病毒可逃避常规疫苗诱导的抗体识别。变异株感染后仍会表现为HBsAg阳性,但核酸检测可鉴别。现有疫苗对多数变异株仍有效,极少数需调整疫苗成分。
反复接触乙肝患者血液或体液如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或与感染者发生无保护性行为。病毒载量极高时可能突破疫苗保护。暴露后应立即检测抗体水平,必要时加强接种并联合抗病毒药物如替诺福韦、恩替卡韦。
慢性肝病患者免疫清除能力下降,合并丙肝或脂肪肝可能加速乙肝进展。隐匿性感染表现为HBsAg阴性但HBV-DNA阳性,需通过超敏PCR检测。此类患者需定期监测肝功能,抗病毒治疗首选恩替卡韦或丙酚替诺福韦。
日常需避免共用剃须刀等血液暴露行为,性接触使用避孕套。医务人员每1-2年复查抗体滴度,低于10mIU/ml需补种。饮食注意控制酒精摄入,适量补充硒元素和维生素E有助于维持免疫功能。规律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提升疫苗应答率,但避免过度疲劳影响免疫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