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角皮瘤是一种良性皮肤血管病变,表现为红色至紫黑色的丘疹或斑块,表面可呈疣状或角化过度。
血管角皮瘤常见于四肢远端,直径多小于5毫米,早期为鲜红色扁平丘疹,随病程进展颜色加深至紫黑色,表面逐渐角化增厚呈疣状。Fordyce型好发于阴囊或外阴,Mibelli型多发于手足指趾背侧,孤立性皮损常见于下肢。
皮损边界清晰,触诊质地偏硬,加压不完全褪色。角化明显者表面可见细碎鳞屑,摩擦后易出血。部分病例伴随毛细血管扩张,周边可见放射状红晕,冬季干燥时角化程度加重。
皮损初期为针尖大红色斑点,数月内缓慢增大并隆起,颜色从樱桃红渐变为深紫色。中年后皮损趋于稳定,但角化持续进展,极少自然消退。外伤或反复刺激可能导致皮损增大加速。
多数患者无自觉症状,偶有轻度瘙痒或刺痛感。继发感染时出现红肿疼痛,角化过度型可能影响关节活动。泛发型血管角皮瘤可能与Fabry病等代谢性疾病相关,需排查神经系统或肾脏病变。
需与色素痣、脂溢性角化病、黑色素瘤鉴别。血管角皮瘤按压时可见短暂褪色,皮肤镜显示乳红色背景与蓝白色无结构区。组织病理检查可见真皮乳头层毛细血管扩张伴表皮角化过度。
日常应避免搔抓或摩擦皮损,沐浴后使用尿素软膏缓解角化。泛发型患者建议每年检测尿蛋白和肾功能,皮损影响功能时可选择二氧化碳激光或电灼治疗。均衡饮食补充维生素A、E,适度运动改善末梢循环,发现皮损突然增大或破溃需及时皮肤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