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息痛可通过调整体位、控制基础疾病、改善血液循环、药物干预、手术修复等方式缓解。静息痛通常由动脉供血不足、神经压迫、糖尿病并发症、静脉回流障碍、血栓形成等原因引起。
1、体位调整:静息痛患者需避免患肢下垂,睡眠时垫高下肢20-30厘米。久坐时保持膝关节微屈,每2小时进行踝泵运动促进静脉回流。动脉缺血性疼痛者禁止局部热敷,静脉淤血者可尝试间歇性冷敷。
2、基础病管理:糖尿病患者需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每日监测四肢感觉异常。高血压患者维持血压低于130/80mmHg,外周动脉疾病患者需严格戒烟。每周3次有氧运动可改善侧支循环。
3、循环改善:每日进行Buerger运动抬腿-下垂交替3组,配合按摩师进行淋巴引流手法。穿戴二级压力医用弹力袜,避免过紧衣物束缚腹股沟。摄入含花青素的蓝莓、黑枸杞等食物增强毛细血管弹性。
4、药物干预:动脉性疼痛可使用西洛他唑、贝前列素钠扩张血管,神经痛适用加巴喷丁、普瑞巴林调节传导。疼痛剧烈时短期服用对乙酰氨基酚,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加重缺血。中药制剂如脉络宁注射液需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5、血运重建:动脉严重狭窄者考虑血管成形术或旁路移植术,静脉曲张合并溃疡可行射频消融术。术后需抗凝治疗3-6个月,定期血管超声复查。伤口护理使用银离子敷料预防感染,每月测量踝肱指数评估疗效。
静息痛患者需建立疼痛日记记录发作规律,选择透气性好的棉质衣物减少皮肤刺激。饮食遵循低盐高纤维原则,每日摄入200g深色蔬菜补充维生素K。运动建议采用游泳、骑自行车等非负重锻炼,避免爬山、跳绳等冲击性运动。当出现患肢苍白发冷、趾端溃疡等缺血征象时需立即血管外科就诊。